美編 張維麟 畫
  他離開村民們半年多了,然而,在村民心中他永遠活著,在寨子平坦的水泥路上、在蔥綠的甘蔗園裡、在噴綠吐翠的茶山上……似乎仍有他的身影。每逢傣族節日、祭日,一些老人便按傣族的風俗祭奠他,為他祈禱。這位深受村民愛戴、痛惜難捨的好支書叫岩嫩,是勐海縣勐混鎮曼列村黨支部書記、村民小組組長。
  從岩嫩生前僅有的幾張生活照片上看和親人的描述中,這位中等個頭,圓臉盤,濃眉下閃動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,額角上布有幾道皺紋,皮膚呈古銅色,面容和藹可親的傣家漢子依然如此鮮活。
  帶領鄉親修路引水改善生活條件
  “村民選我當幹部,就要對得起群眾的信任”。這既是岩嫰的口頭禪,更是一種承諾和鞭策。12年來,他一門心思放在村寨經濟發展、村民致富和各項公益事業建設上,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。
  1987年初,在曼列寨土生土長的23歲的岩嫰被選為村民小組會計。至今,村小組辦公室文件櫃里仍保留著他擔任會計期間的記賬本,他用傣文清清楚楚地記錄著村裡的一筆筆支出和收入日記賬,14年間沒出過差錯。他的認真負責和管理能力,贏得了群眾的信任,從2001年起,他連選連任了12年的村黨支部書記兼村民小組組長,直到他去世。
  曼列是個有74戶340人的傣族邊寨,背靠山丘前臨壩子,寨口就有一條3級柏油公路。然而,村內的道路,卻一直是沙土便道,坑窪不平,旱季塵土飛揚,雨季路面處處泥坑難行。村民們早就渴望寨內能修建水泥路,而這也是岩嫩當選村支書後最想做的一件大事。他說:“寨子的道路那麼爛那麼難走,我和大家都沒有臉面,只要我們齊心協力,就一定能修成水泥路。”
  岩嫩一方面跑鎮里、縣裡、州上,尋求黨委、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,爭取到了新農村建設等補助資金26.3萬元和價值30多萬元的水泥等物資;一方面,他帶頭捐資,帶領村民拉沙石備料,帶著村民自己動手施工,擴整路面、修築路基。期間,他天天與村民一同苦幹,既當指揮長又當泥水匠。在岩嫩的感召下,為給工程讓道,有25家農戶拆除了圍牆讓出路面。通過幹部群眾兩年的艱苦奮鬥,終於在2005年底建成了一條總投資126萬元,總長5360米寬4米,連通各家各戶的水泥路,路兩旁還種植了小葉榕、旅人蕉等花木,村容村貌整潔、漂亮了。落成通車當天,興高采烈的全村男女老少,敲起象腳鼓、歡跳民族歌舞,熱熱鬧鬧的慶祝了一番。
  安全飲水也曾是困擾村民們的又一個大難題。村民長期飲用的是水井水,經衛生部門檢驗水質達不到飲用標準。無奈,村民們只能到兩公裡外的山谷挑水和用拖拉機拉水。不能再這樣苦熬下去了,岩嫩又踏上了四處尋求幫助的路。他帶領村民上山找水源、建水池、配合施工隊施工,2008年底,終於使全村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安全、潔凈、方便的自來水。為了保障村民和村旁曼掃小學校500多名師生常年的生活用水,2011年,岩嫩又帶領村民在離寨子5公里的地方新建了一個水池。
  逐步富裕起來的群眾,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。岩嫩又積極四處尋求幫助,在華能電力公司和縣有關部門支持下,先後投資36萬多元,建成了200餘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場所,建起了小舞臺、門球場、地擲球場和氣排球場,解決了小組辦公用房和村民學文化和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場所。如今,經常性的各類文體活動豐富了群眾的精神生活,提高了生活質量。該村先後被評為州級文明村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、科技示範村。
  讓村民們都過上富裕的好日子
  “現在黨的富民政策那麼好,政府幫搞農田水利建設,種糧種地還給種子、機耕等補貼,如果經濟還發展不起來,只能說明我們沒本事。”
  曼列寨有耕地1124畝,群眾長期習慣了單一種植水稻、茶葉等收益較低但“保險”的作物,對其他經濟作物則不願“冒風險”。2010年,鎮政府根據實際,建議將這部分田改種甘蔗,由糖廠提供蔗種、化肥扶持。然而,岩嫩召開幾次村民大會動員,群眾反映冷淡,即使到一戶戶村民家裡反覆講解甘蔗下田的好處,部分村民還是不願。為此,岩嫩和村幹部帶頭在自家承包的低產田上改種了甘蔗。第二年,看到村幹部種植甘蔗增加了收入,群眾的積極性也高了起來,紛紛跟著種甘蔗。茶葉是該寨的傳統特色產業,近幾年來,岩嫩請來縣茶葉技術服務中心技術員現場培訓指導,將300多畝老茶地改造成了生態茶園。還帶領村民在退耕還林的土地上,新開發種植了700餘畝生態茶園。茶葉品質提高,價格自然升高。2013年,該村乾毛茶1公斤的價格從原來的十五六元提高到35元左右,全村產乾毛茶2.5萬多公斤,收入80多萬元。
  該村的農田高高低低、橫七豎八,田塊狹小,不便機耕,制約了農作物產量和效益的提高。岩嫩提出,學習借鑒勐遮“曼杭混模式”搞農田整治,他帶著村幹部、戶主代表到曼杭混、景真參觀高標準農田,向村民反覆宣傳,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建議,以“一事一議”形式的村民大會民主決策。他和黨員幹部帶頭把自家承包田、自墾田全部交歸集體,進行統一規劃、統一整治,用行動說服了有思想顧慮的群眾,使“興地睦邊”農田整治項目於2012年得到了順利實施。通過集中整治,中低產田變成了“渠相連、路相通、溝成網、田成方、旱能灌、澇能排”的高穩產農田,水稻、甘蔗生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、良種化、科技化,種植效益明顯提高。12/13年榨季,全村種植下田甘蔗面積增加到540餘畝,平均畝產達6噸,其中200多畝平均畝產達8噸多,實現“噸糖田”的目標;本榨季入榨量3000餘噸,收入140多萬元,成為村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。2013年,村民人均占有糧1077公斤,人均純收入6365元,收入比5年前翻了一番。
  經濟收入迅速增加的傣族群眾,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,各家紛紛重建新式傣樓,家用電器逐步更新換代,不少村民還開上了私家車。  (原標題:帶領鄉親修路引水 岩嫩:要對得起群眾的信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l24gldgr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